阳光下最美的事业在这里蒸蒸日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25浏览次数:3642


(通讯员 狄奥)在武汉的南大门,风光秀丽的黄家湖、汤逊湖、青菱湖三湖环绕着一座大学城,她占地50平方公里,几所著名的高校怀抱其中。
            有一所年轻的大学,坐落在大学城的入口处,她显得有些特别、与众不同——她是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抓机遇、乘时势、树品牌,敢为天下先
        2002年7月,在美丽的武汉南湖湖畔,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前身——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成立。
        同年9月,学校首届学生830人正式入学。
        在度过了最初的艰辛探索之后,学校决策者决定建设新的自有校园,实现办学规模的快速提升。
        2005年9月,一所初具规模的年轻大学崛起于武汉南大门的大学城入口处,武汉长江工商学院05级新生的青春身影雀跃而至。新建成的校园建筑群鳞次栉比,气势恢宏,漫步其间,只见绿树掩映,鲜花竞放,芳草如茵,碧湖荡漾,是理想的教书育人场所。
        新校园的建成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契机。2005年9月,学生规模达到9000余人;2009年9月,学生规模达到10000余人。四年,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成为拥有“千亩校园、万名学生”的大学。
        2011年4月,学校又抓住民办高校发展的先机,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成为全国322家独立学院中首批12所成功转设的院校之一。转设后,学校决策者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发展定位。
        超常规的发展模式让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用10年时间走完了很多学校几十年才走完的路。现在,学校占地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资产达7.11亿元,专任教师710人,在校生12727人,拥有较完善的教学、体育和后勤服务设施,建有门类齐全的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以及15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企业优秀职业和技术人才十佳培育基地”、“中国独立学院20强”、“中国十大独立学院”、“全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20强”、“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特色教育理念示范性学校”等荣誉称号。
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应用,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学科专业
        在硬件建设和规模发展基本完成后,摆在长江工商人面前的问题是: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建设同类院校中“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工商学院。这是学校决策者科学分析现状后定下的学校发展目标。
        实质上,武汉长江工商学院自诞生起,就坚持开放办学,把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走高。
        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应用、服务地方的原则。根据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并逐步建立了根据市场需求信号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机制。学校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与企业联合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制订教学大纲、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遵循“基础扎实、突出应用、强化能力”的理念,加强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构建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目前,已有多门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质课程、公选课立项建设。
        特色化、差异化的学科建设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学校决策层认为,学科建设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撑,只有在某些领域办出自己的特色,错位竞争,才能出奇制胜,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充分考虑了商科的强项和区域办学特点,确定了“建设一流商科、支持应用文科、发展特色工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大成效。
        在重点建设商科过程中,学校建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等商科为主干学科,工学、文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群。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也日趋合理。目前,学校共有本专科专业42个,其中经管商科类专业占50%。2009年,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新闻学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列入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第一批立项建设项目,《网络营销》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连续3年投入300万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连续3年对实行“三学期”的新闻学、广告学、法学投入225万元的第三学期实践教学经费,还划拨一定资金进行校级重点专业、新建专业和其他专业建设。2010年,学校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
        学校还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被中国教育中介机构工作委员会列为全国首批、湖北首家“阳光留学”教育实验基地。2011年,学校获批与加拿大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办学项目,成为湖北省民办高校中第一所获准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院校。
引进一批高水平专家、教授执掌学校,引领学科发展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头等大事来抓。现有专任教师710人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220人,具有中级职称者304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3.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者480人,占专任教师的67.6%。
  2012年,学校引进顶尖级人才的步伐不断加大。
         2月,管理学界的资深专家、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副董事长张金隆教授正式受聘为学校校长。他在管理学界和高等教育界颇有威望,曾在华中科技大学执教30多年,连续两届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3月,学校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聘请了一批在学科专业领域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担任各二级学院的院长,这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将成为各二级学院的领军人物。同时,学校还引进了一批知名专家,担任本科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本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4月,学校聘请了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院长、信息系统讲座教授魏国基,“香港学”创始人、香港著名评论员、香港教育学院教授洪清田为客座教授。
除了专家学者“请进来”外,学校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主张“走出去”,到校外合作企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过实践关”,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背景和实践能力,既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证,又能使教师将研究成果与社会需求对接,实现多方共赢。
  学校坚持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完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了科研与教学工作、科研与学科建设、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近年来,学校教师共主持各类教研、科研项目164项,参与项目研究人员达574人次。教师发表科研论文1000篇,公开出版教材50部,获奖成果112项。
探索通识与个性化教育结合,“三学期制”、“管理双能试验班”见初效
  学校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探索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结合之路,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每个学生成长成才。
  “三学期制”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2003年,学校传播与设计学院大胆革新,在湖北高校中率先试点“三学期制”。“第三学期”是有计划、有任务、有指导、有考核、有成绩记载的集中性教学与实习。
  9年来,传播与设计学院学生发表的作品已突破10万篇大关,数篇荣获省市新闻一、二、三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篇,数篇荣获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二、三等奖。
  “管理双能试验班”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试验班始建于2009年,在管理学院大二学生中选拔学员,采用管理人员通用胜任力模型,构建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试验班通过第一课堂(体验式课程教学)、第二课堂(实验室软件模拟平台)与第三课堂(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联动机制,让学生全方位地体验实际的或模拟的企业经营管理。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管理双能试验班的成效也逐步显现。第一期学生已经毕业,在知名企业或上市公司工作的占60%,其余学生或攻读研究生或自主创业。
  学校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实施“因材施教、分级教学、补习基础、培育特长”的个性化教育。学校从2006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培养了17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学校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湖北首届礼仪大赛等众多才艺竞赛和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校构建了由课程实验、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以及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学生在国家和省部级的权威赛事中获奖600多人次,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居于同类院校前列。
  其中,学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二等奖2项,是全省同类院校中仅有的获此殊荣的大学;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5项。
  学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2008年在校内开辟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近1000平米场地免费供创业学生使用,部分优秀项目可获学校提供的创业启动资金。该基地的实战区已有5家学生创办的公司入驻,这些公司的运转已进入正轨;模拟区有100多个区位,免费提供给在校生以团队形式进行模拟创业。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入,学校中涌现了一批个性色彩鲜明的学生。
  考取世界顶尖学府牛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杨博文,一个班走出4名名校博士的生物工程专业博士生团队,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的“2011年湖北省优秀资教生”、“恩施州优秀校长”邓丽,“年销售额过千万”的创业标兵吕煜熙,企业、高校两栖的就业标兵赵翔,“腾讯签约写手”19岁少年沙东伟……这一批优秀学生在专业发展、特色发挥、创业实践、升学深造、服务社会等多个方面或崭露头角或大显身手。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其中,2011年,学校法学专业司法考试A证通过率达到28.1%,学生尹屹考出了全国最高分454分。
  近5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校连续3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指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院校。
学研为产业所用,新思路新技术新产业促建智慧城市建设
  学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不断开展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成果初显。
  家事易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一次成功尝试。学校面向民生领域,针对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利用人才和科研优势,成立了研究院,抽调专业人才组成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学校有计划派遣中青年教师到该研究院边实践边研究企业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研直接为产业服务。
  学校采用实体公司运作方式,使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家事易生鲜速递服务平台”,在国内首创“电子菜篮”无人交付式物流体系。2012年4月,该项目被授予“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称号。现在,“电子菜篮”遍布武汉市,发展会员12万人,每天为武汉市3500个家庭提供生鲜配送服务。
  科亮生物研究院,是学校在2009年与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湖北省独立学院第一所大型生物研究院。学校将校内专业实验室提供给企业,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轮岗”到研究院进行项目研发,同时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发,既培养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学院有过半教师参加了项目的研发,直接为研究院创收。
  这些研究所和合作企业,一方面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训、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机会,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
  2012年注定是学校探索新型产学研用之路不平凡的一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开办订单培养班,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陆续与渤海商品交易所上海中泉湖北分公司、统一超商(上海)便利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开办金融人才、7-ELEVEN店经理、Ramada-Plaza、迈点、围棋文化师资、魔耳英语等订单培养班。
  据了解,从2004年5月学校在湖北省高校率先成立“校企合作俱乐部”至今,已有200多家企业加入,包括阿里巴巴、青岛啤酒、荆楚网、中国电信等名企在内。俱乐部为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零距离的互动平台。正是凭借这一平台,学校计划与企业开办系列订单班,形成企业订单班群。
  学校决策层表示,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校地(区域)、校企(行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
 
我站在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图书馆的楼顶上,向大学城望去,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著名的公办大学与年轻的民办大学一起成长、发展、壮大。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正怀着光荣和梦想,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在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征途中奋勇前行,阳光下最美的事业在他们手中蒸蒸日上!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4/25/content_64621.htm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