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莫玉津)“家长的兴趣不代表孩子的兴趣,所以填报志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选学校比选专业更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对人生的发展作用更大。”6月23日,高考出分首日,在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校园开放日上,前来该校图书馆做心理与职业倾向测评和听取志愿填报咨询会的家长和学生络绎不绝。
为帮助考生和家长科学填报志愿,该校心理与职业倾向测评研究团队牵头人、管理学博士刘玉青为考生和家长做心理与职业倾向测评,武汉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北平讲解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了解真实的自己 选择适合的专业
“往年,不少家长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选择专业,导致许多学生进了大学学的不开心,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次的心理与职业倾向测评以MBTI人格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学生的普遍情况总结而来的科学测试法。”该校心理与职业倾向测评研究团队牵头人刘玉青博士介绍,此次测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自己,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的潜能和兴趣,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记者在现场看到,测试结果从个性特征、存在的问题、解决方式、工作中的优劣势、适合的岗位特质、适合职业和工作环境、适合的伴侣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家住武昌区的任宇同学做完测试后乐呵呵地说道,“之前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测试,这次填报志愿也大多是听父母的意见,但是做完这次测试之后,觉得说得比较准,跟自己的实际想法和情况也比较契合。测试结果显示自己是INFJ型的人,内倾、直觉、情感和判断,是一类劝告者的人,有较强的移情能力,比较适合当医疗咨询服务,剧作家,艺术顾问等管理决策者。”任宇的妈妈看完孩子的测评之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刘玉青博士强调,“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选专业填报志愿只选对的,不要盲目跟风。孩子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每一个人都可以划分为一种人格类型,并对应于一种职业兴趣。每一种职业兴趣都有两种相近的血液兴趣和一种相互排斥的职业兴趣。因此,选专业之前,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非常重要。”
据悉,此次心理与职业倾向测评由该校精神分析学博士、社会心理学博士、人力资源管理博士、组织行为学博士、全球职业规划师专业教师团队等共同指导,进行此次测评旨在根据学生的职业理想、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给予分类指导,弘扬学生个性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
学校比专业更重要 专业不等于职业
该校除了组织专业团队对学生进行心理和职业倾向测评,还邀请武汉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北平,从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给学生讲解如何填报志愿。他从填报志愿考虑因素、职业定位与选择的维度、专业问题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填报志愿首先应该考虑学校层次、学校性质、学校所在城市、学科专业特色与就业状况。如果学生的分数线是介于两个批次中间线,那么填报志愿尽量选择层次较高的学校,因为学校比专业更重要,学校层次越高,就业机会越多,校友资源越丰富,发展空间也更大。”赵北平主任认为,学生在本科阶段应侧重考虑学校问题,研究生阶段重点考虑专业问题,博士生阶段要考虑导师问题。
此外,他认为,专业不等于职业。“大学的专业是宽口径的,每一种专业都有较多职业选择。最重要的是在大学期间培养锻炼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可迁移技能。专业知识是基础,也就是智商;自我管理和可迁移技能是重点,可称为情商。在大学里,当过学生干部的同学情商较高,成才的机会较多。”
面对多种职业,应该如何选择?赵北平从影响职业定位的主要因素方面分析:了解个人职业特质、把握职场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知识背景、整合有效社会资源。针对选专业的问题,赵北平建议,入学前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行业的社会实践,体验职场,便于对自己心仪的专业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理性的思考。“入学后如果对专业不满意,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转专业、跨校辅修第二学位、选修第二专业、选择课程学习或者报考研究生时重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