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分类分层培养国际汉语师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09浏览次数:1229

 近年来,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缺乏合格汉语师资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加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进一步树立应用性、针对性相结合的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国际汉语师资培养模式。

 突出应用性——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国际汉语师资培养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即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首先要学习和借鉴其他语种(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第二语言师资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分层分科教育培训。国际汉语师资培养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机构对师资的实际需要,就必须建立一套海内外协调的、稳定的、高效能的汉语师资培训体系,还要具备较迅速的反应能力和调整能力。这既有利于汉语教师队伍的本土化建设,真正实现汉语教师的“量产”,又能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其次要区分师资教育和师资培训。师资教育主要传授与外语教学相关的语言学课程,即应该知道什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类课程讲汉语本体知识,但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培养课程,不是照抄照搬本体语言学课程,而是切实为指导汉语教学服务。师资培训一般是指提供与课堂教学直接有关的实际技能的训练,即应该怎么教(教学方法与技巧)。师资培训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语言要素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在国际汉语师资培养的不同阶段要根据需求进行师资教育和师资培训。一般来讲,基础阶段的培养应以师资教育为主,派出前的岗前集中培养应以师资培训为主,在岗培养则是师资教育加师资培训。

 突出针对性——不同类型不同的教学方法

 国际汉语师资培养还要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增加了“汉语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部分,针对这些新情况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岗前集中培训时应根据派出地和派往学校类型、所在地文化、语言环境、教学对象的不同等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首先,全世界汉语学习人数不断增加,年龄段分布也非常广泛,所以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比如,16岁以下儿童和成人汉语教学方法差异就非常大。青少年学习者的年龄特征与大学留学生的成人学习者有很大不同。其学习情感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更为强烈和直接,而且需要更多的直接参与,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要更强。其次,具体外语语境中的汉语教学,不但应遵循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受制于当地的社会习俗及文化心理,因而对教师的工作方式及能力等均有不同于国内的特定要求。比如美国的汉语教学环境要求中方教师兼有合作教学和独立教学的能力。除了对汉语知识、教学法以及对学生母语的掌握外,中方教师还面临着从心理调适到制定大纲、评分、因材施教、运用电脑、熟练掌握多媒体等一系列挑战。

 突出发展性——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并不是一次性的培养,而是具有发展性的,是可持续的培养。对于在职教师而言,要一刻不停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这需要培养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促进在岗教师的多元能力发展,除了课堂教学、集中培训外,还应该依托所在学校和孔院及汉语教师培训网络平台来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补充。

 其次,努力形成并建立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具有引导性的在岗教师发展性考评体系。通过发展性的评价,为在岗教师建立有效的业务指导目标系统,一方面既能促进业务能力的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快速有效地规范并提高教学组织水平。同时,这种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向评估,包括师生、生生评价,方式包括问卷、测试、座谈、教学实践等。

 总之,在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过程中必须直面新形势下的海外汉语教学,结合既有的教学经验、结合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有的研究成果,牢固培育和树立更加开放、灵活、科学的教师素质观。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师资培训工作中坚持更加全面、适宜的人才观,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选拔、培养更有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作者: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徐蔚)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