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文化建设】新一轮审核评估视角下对学校人才培养 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思考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1-02浏览次数:35

副校长 张俊教授

学校创办至今,经过近23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征程。近年来,学校全面落实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简称:“质量 22 条”)等文件精神,积极响应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标准,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指导方针,聚焦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强化“三全三严三力”质量文化建设,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2025年,学校将正式迎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检查。为更好地服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本文基于新一轮审核评估视角,重点对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进行探讨。  

一、新一轮审核评估对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要求

新一轮审核评估聚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的提升,尤其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的落实。要求学校:一是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学校一切工作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二是坚持落实产出导向理念,强调教育产出质量。推进质量要素配置改革与建设,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三是坚持落实持续改进理念,推进质量保障方式和手段的变革。学校应将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及时地发现和反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能够持续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学校建校之初,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当前“学生中心”已内化为全校教职工的心理共识;2024年,学校充分研究和吸收OBE理念,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产出导向”要求;相较于前两者,当前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持续改进”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学校质量保障工作概况

随着审核评估工作的深入推进,学校进一步健全质量保障机构,完善质量标准制度,规范质量管理运行,推进质量持续改进。

学校已构建“7321”质量保障体系:“7”是指七个子系统构成的质保体系架构;“3”是指学校、院(部、系)、学生三级监控层次;“2”是指教学过程评估和教学服务工作评估两类评估重点工作;“1”是指“评价—反馈—改进”评估闭环。

学校已形成“2345”质量保障机制:“2”是指两项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教学质量反馈与整改制度;“3”是指三个全面: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评估;“4”是指四个结合:日常教学运行质量检查与周期性教学质量测评相结合、自我测评与专项测评相结合、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相结合、学校自评与社会评价相结合;“5”是指五项改进:专业建设质量、课程质量、学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教学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学校通过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监督、全面改进”的质量保障框架,推动“严于治教、严于治学、严于治管”的质量管理氛围,服务于“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全三力三严”质量文化日渐深入人心。

然而,在学校教学运行和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常态化、规范化地持续改进制度、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机制尚未完善,存在继续加强和改进的空间。

三、依据PDCA循环理论,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持续改进闭环

PDCA循环理论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大师休哈特提出,总共分为四个阶段,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计划指的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确定质量改进的目标和相应的计划与措施;执行指的是按照预定计划和方案,进行具体操作;检查指的是检查方案是否有效,目标是否达成;处理指的是对计划执行的结果进行处理。

以上四个阶段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周而复始,在循环运行过程中,未解决的质量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每循环一次,质量便提升一个层次,因此PDCA 循环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持续改进的过程。

将PDCA 循环理论应用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工作中,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等四个阶段的反复循环,能够持续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持续地改进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PDCA 循环是持续改进的过程,“处理”阶段或称“改进”阶段是 PDCA 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目前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

四、审核评估视角下,基于PDCA循环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运行机制

按照本轮审核评估方案,学校按照“第二类第三种”指标体系接受教育部专家评估,根据其7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的考察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各专业培养目标都应该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要求进行设计。

结合湖北省及武汉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本着“植根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一线”的服务面向,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

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开设专业,根据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再将毕业要求分解到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毕业要求指向培养目标各要素的综合能力,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实现毕业要求的这一任务具体由课程体系承担,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全部课程目标综合起来则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核心重点。

围绕这三个方面建立常态化、闭合循环的持续改进长效机制,解决PDCA 循环中最后一个环难以闭合的问题,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控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的重要途径。

具体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度评价机制,依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行业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学校“三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发展目标以及家长学生期望等内外需求评价各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性,评价结果可用于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机制,依据开展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的重要参考;通过建立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机制,开展毕业要求的合理性评价,评价结果可用于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通过建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开展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目标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建立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开展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评价结果可用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

结合学校实际,可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运行机制,设想图示如下:

五、审核评估视角下学校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的保障措施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学校应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标准,丰富质量保障手段,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持续优化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推进“三全三严三力”质量文化建设,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质量评价与改进机制建设。当前,学校已按照OBE理念完成了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学校教务部、监评中心等教学管理单位和各二级学院教学院长、系主任等教学管理骨干团队对OBE理念的认识得到了强化,按照产出导向的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过程实施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但是,当前学校运行机制中,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合理性及达成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常态化评价与反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需要教学和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评价与改进机制进行进一步思考,从规章制度、具体举措、考核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

二是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推动质量持续改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软实力、硬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是中坚力量。

要建设一支能够推动质量持续改进的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首先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将质量评价与改进的任务按照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系主任、课程负责人、授课教师等不同岗位进行细化;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结合审核评估要求,将质量评价与改进的理念、制度、举措进行多轮、全覆盖的培训,确保入脑入心、自觉自省;然后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将质量评价与改进要求融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教职工个人考核和教师聘期考核等体系中,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的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最后要鼓励质量管理人员积极开展质量评价与改进方面的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推动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日常质量管理工作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三是加强教学资源与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质量管理科学化水平和效率。信息化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促进人才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为满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当前,学校在原有线上评教、评学系统的基础上,于2024年建设58间智慧教室并引入网上听课巡课系统。后续,相关管理部门应利用好教育信息化优势,多措并举继续加强教学资源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经费、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确保满足教学、分配合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学校投入经费的基础上,引入教育信息技术企业等第三方,通过校企合作共赢的方式促进学校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加大培训力度,培养质量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优化信息门户功能,逐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大数据库,打造高效能、全覆盖、智能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信息平台。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