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丽春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百余年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是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要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价值目标、思想学说和立场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建设;高校
信仰之魂:马克思主义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价值目标
2019年1月3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1]由此可见,坚定政治信仰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目标之一。
从内涵来看,政治信仰“是指将来要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也包含“关于为什么要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制度的思想”。[2]“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带给了中国人民,它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也是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坚信,人类社会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这个论断被中国共产党所接受,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首次提出“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3]中共八大将其改为“它的目的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4]中共九大又再次对现阶段目的和最终目的作出了区分,但“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一价值追求一直贯穿始终。在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中,明确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5]这一基本论述沿用至今。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远大理想需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共同理想,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信仰的引领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共产党人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6]只有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有机结合,中国人民才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地,是文化思潮交汇之地,是意识形态必争之地。站稳守好这个阵地,必须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强化党的思想引领力。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就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要通过集中轮训、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组织生活、在线学习培训等方式,形成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师生党员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切实增强政治自觉、理论自信、情感融入。高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追问和探索中,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又红又专。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思想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既包含世界观层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又蕴含实践层面的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探索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又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个性研究,其中必然包含执政党建设。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思想学说,才能少走弯路,增强建设实效。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为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这两大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其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运动的起点;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又会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从生产力开始,波及生产关系,再影响到上层建筑,并且只有上层建筑的变革才能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然后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7]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人民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然要变革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也就是要不断推进执政党的自我革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8]政治建设的统领性地位决定了其改革的必然性,当前政治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造就了其改革的必要性。在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重要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齐心协力推动社会往同一个方向发展,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为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党的建设的核心是围绕政权而开展的政治斗争;在和平年代,执政党建设的核心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自身建设上来,加强政治建设成为关键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列宁使之完整化,毛泽东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和发展,这其中既有关于政治斗争的学说,也有关于政治建设的研究,前者居于主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政治建设的研究迅速发展。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如何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新思路,《意见》是这些新思想的集大成者。《意见》明确指出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要求和举措,从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强化组织实施五个方面提出了二十条建设路径。在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要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深入研究领会这些思想学说的发展历程、精神实质和时代要求,将理论全面转化为实践的力量,探索出高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模式,为其他领域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样板。
方法之用:马克思主义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立场方法
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就是让人民获得解放,其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就是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成立,其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根本立场,党性和人民性实现了有机统一,这种统一要求高校:在办学理念上,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把办学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连,为人民、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办学实践中,要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作为不懈追求,在保证学生教育公平权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9]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中,就要用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运动发展的观点、方法来认识、推进和强化党的政治建设。
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高校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时要注意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高校是一个整体,包含校级党委、院系级党委、党支部三个层级党组织,只有每一个层级党组织的政治建设到位,才能使高校党的政治建设质量整体提升。只有所有高校的政治建设质量都提升,才能开创中国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新局面。普遍联系的观点还要求善于抓住局部薄弱环节攻坚克难。对于高校党委来说,一是要不断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推动学校把中央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二是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标准,统一学校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思想认识;三是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政治属性纳入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落实到谋划、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对于院(系)级党委来说,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内容和程序,增强基层党组织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在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少数民族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对于党支部来说,要着力发挥政治功能,在教师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重要事项中发挥把关作用。
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高校要正确认识到政治建设的变与不变。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内涵不断变化、丰富,但无论任何时期,抓好政治建设这一根本要求没有变。推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方法不断更新,但始终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一是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高校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少数。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能力不足、政治行为不端是当前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一方面,高校要严肃自查,找准问题,坚持靶向治疗,提高建设实效;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提高他们的政治能力,以点带面,以少带多,全面推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二是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高校充分把握好内外因的关系,既要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体的内因入手推动工作,还要从净化政治生态的外因入手,内外因联动,打造建设良好局面。
运动发展的观点要求高校既要对提高政治建设质量充满信心,又要看到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短板,通过不断改进短板,实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逐步提升高校党的建设质量,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作者:邹丽春,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2019年1月31日)[EB/OL].(2019-02-27)[2020-01-22].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27/c_1210069264.htm.
[2]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2.
[3]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七大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通过)[EB/OL]. (2012-10-25)[2020-01-22].http://fuwu.12371.cn/2012/09/21/ARTI1348215626066289.shtml.
[4]中国共产党章程(1956年9月26日八大通过)[EB/OL].(2012-08-29)[2020-01-22].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18da/2012-08/29/content_15715159.htm.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200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EB/OL].(2017-10-13)[2020-01-22].http://www.ccdi.gov.cn/special/19da/lcddh_19da/16da_19da/201710/t20171013_108936.html.
[6][8]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3,61.
[7]张静如.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M]. 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7-8.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EB/OL].(2018-05-04)[2020-01-22].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北京教育》杂志
作者:邹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