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而至,网络改变教育、智能创新教育,网络和智能叠加催生高等教育变轨超车,作为人才摇篮、科技重镇、人文高地的中国大学,必须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2019年,在中国慕课大会上,《中国慕课行动宣言》发出响亮的声音。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大背景下,中国慕课正以新的教育形态深刻改变着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应对疫情挑战、促进学习革命等方面,慕课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如今,中国慕课,俨然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金名片”!

中国慕课起航正当时

想选修多位著名将军讲授的“军事理论”课?想和航天英雄杨利伟在直播课堂互动?想与守望敦煌50年的专家樊锦诗共话敦煌艺术?打破地域限制、突破校际差别,以慕课为抓手,只需联上网,就能连通高等教育殿堂的梦想之路——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喀什大学学生谢姆西努尔·吐尔孙对慕课感慨万千,通过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在喀什也能和地处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同堂听讲。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清华大学,姚期智教授率先在线上开课,95岁的张礼教授与32岁的胡嘉仲老师联手开设“量子力学前沿选题”在线课。2月3日,清华大学全校57000余名师生在“云端”同上一堂课。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通过慕课线上平台,知识得以跨越山海。技术迭代的背后,展现着中国慕课的高速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看来,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加入在线课程平台,尤其是2013年10月中国慕课平台上线,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慕课时代大幕。

回首中国慕课的发展历程。2013年,北大清华慕课的上线带领了中国一大批大学自发投身于中国慕课的建设中。复旦、国防科大、哈工大、浙大等在随后短短几年间开出了超过200门慕课,慕课使用人次超200万。

2019年4月,中国慕课大会发布的《中国慕课行动宣言》,全面总结了中国慕课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建设方案。2020年12月,世界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广泛传播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在线教育主张,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对优质在线教育资源、高品质在线教育服务、规范化在线教学管理的需求日益强烈。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打造并推出“智慧高教”平台,为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组数字见证着中国慕课的蝶变:截至2022年11月,上线慕课超过6.19万门,注册用户4.02亿,学习人数达9.79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认定3.52亿人次,中国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作为慕课在中国发展的最早组织者和实践者之一,慕课推进工作组组长、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见证了中国慕课浪潮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慕课走过了一条部分高校率先行动、政府扶持推广的道路。目前就供给端的量和应用面来看,我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慕课展现大国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发展备受世界瞩目,中国的脱贫经验也正在被很多国家研究和学习。

“减贫是人类的大事,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必须要在国际上多讲中国所作的贡献,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治理经验。”为此,清华大学推出首门全球公开课“摆脱贫困的中国道路”。授课教师之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稻葵道出心声。

“碳中和视角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全球公开课,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为解决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科技企业的创立与成长”全球公开课,突出科技与商业、技术与产品、价值观与商业模式的融合,同时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未来汽车”“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课都向世界诉说着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表示,希望通过全球公开课,加强国际传播,助力向全球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依托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秘书处,中国大学组织了超过10场全球在线教育对话活动,开设了168门全球融合式课程,与11个国家的13所世界著名大学实行了互认学分,推出了8门英文全球公开课,吸引全球学习者730万人,国际在线教育合作交流不断深入。

2020年3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发布了远程教学解决方案,推荐了世界范围内可免费获取的27个学习应用程序和平台,爱课程网、阿里钉钉、蓝墨云班课入选。3月17日,全球移动通信协会将“中国慕课大会5G+超远程虚拟仿真实验”列入5G行业应用案例。疫情防控期间,我国积极与国外政府、平台、高校开展在线教学交流合作,数十门课程加入edX、Coursera、FUN等平台应对疫情的远程教学项目。以此次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为标志,中国拿出了大国担当,为世界高等教育在线教育作出中国贡献,提出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技术、分享中国经验。

中国慕课建设的模式、经验正在通过日益增进的中国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区国家的国际交流扩大影响。目前,国际平台已免费向世界各国学习者提供900余门多语种课程资源和必要的教学服务。向全世界大学生和学习者开放近千门、14个语种的在线课程,全球累计学习人次达67万。

“我们将积极推动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在合作的内容与模式方面开拓创新,积极提升合作的质量;将围绕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议题开展合作,推动师生与全社会学习者的交流、对话与合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创始主席、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说。

中国慕课助推课堂革命

往返4000多公里的距离,时延36毫秒内,在5G+4K远程互动教学系统的承载下,协同虚拟仿真实验在中国慕课大会现场上演。

“依托数字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我能把飞机装配现场搬到课堂,还能通过5G技术把各地学生带到实验室互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田威说。

屏幕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贵州理工学院三校学生正在一同体验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客机C919飞机装配的真实过程。测量、反馈、计算、调整……一次次失败后吸取教训,最终,机翼与机身对接成功!

这场跨时空、跨地域、沉浸式的融合体验还只是拉开了虚拟仿真实验的序幕。在智慧高教平台上,首批上线了300门优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每个学生都能触手可及。

“值得一提的是,还原真实场景的虚拟仿真实验和居家‘云’上健身的体育课创新了在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深受大家喜爱与欢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高校应对危机开展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形态。

9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项共识在实践中日渐凝练:要回应时代需求,就必须创新发展,把慕课建设作为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战略先手棋,推进这场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课堂革命向纵深发展。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师生们每天相约“云端”、漫步学海,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齐上阵,在直播、慕课、翻转课堂、微信互动中自由切换。

教师们创新教学模式,将原有慕课资源重新组织,将直播课回放视频、电子版教材、授课教案、PPT等资料上传至SPOC(小规模定制课程),形成全新的线上学习库;将原有的纸质作业转移至SPOC形成电子作业,通过学生互评检验学习成效;有的教师还开通了B站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将集成讲义、笔记、视频链接等全部直播课资源一键推送给订阅的学生。

放眼全国,2019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广大教师投入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日益高涨,依托慕课产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跨校跨区域在线教学、“1(门慕课)+M(所大学)+N(个学生)”协同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MOOC+SPOCs(大规模在线和小规模定制)+翻转课堂”正在越来越多地走进高校课堂。目前,教育部已认定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2022年3月,智慧高教平台的上线,对高校学生来说,平台打破高校的物理围墙,实现了“一个平台在手,网罗天下好课”;对于广大社会学习者来说,平台让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愿景梦想成真;对大学教师来说,平台提供的全方位大数据分析和互动服务,给教师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立足数字化时代,放眼未来,慕课将成为承载高等教育的学习范式、教学范式创新的重要载体,将深刻改变教师的教、改变学生的学、改变教育的管、改变教学的形态,将为持续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作出历史性贡献。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