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明确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等引发关注。
截至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范畴的重要一环。当下,青少年群体是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互联网产品的重要用户,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人的意识和行为,受自制力和分辨力不强等因素干扰,容易影响身体健康、耽误学习、产生社交障碍和负面心理等扭曲和异化。数字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尽可能避免“网络垃圾”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一直是各方高度关注的议题。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是广大家长的期许,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强化法治支撑,是关键一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数字时代中,用户与平台企业实质上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对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而言,这种不平等尤为显著。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关键在于压实平台责任,《条例》总结了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将成熟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通过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消费数额、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等具体措施,全方位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防火墙”,给未成年人用网当好“守门人”。
对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绝对真空”的保护是不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加强引导。护航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既要强化治理力度,也要体现保护温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怎样让网络产品给孩子们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引导未成年人文明用网、科学上网、健康上网,既需要家庭学校注重媒介素养的培育,也需要互联网平台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健全的工具保障向技术借力,助力未成年人从“会用网”到“用好网”。塑造网络新风、净化网络空间,以优质内容赋能未成年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