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体会

发布者:xgb发布时间:2010-12-10浏览次数:178

                                  浅议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管理系辅导员  袁瑛


    近期,我系组织辅导员系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学习,我从中体会良多。下面我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谈谈我自己这次学习纲要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基本内容


    现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基本内容是: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为辅的高等教育投资新体制。其投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社会和个人,但政府的主渠道作用仍是重要的。各投资主体与高等教育机构形成的财力分配上的责权关系中,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财政分配权与事业管理权的关系;集中统一管理与分散分级管理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存在与相互作用,便构成了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基本要素。


    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高教事业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无论是在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种类、规格等方面,还是在科技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方面,都还无法满足需要,高教事业必须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但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就要有相应的资源条件作保证,尤其是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有高的投入。但现实情况是高教经费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均由政府兴办,但政府实际上只能负担一半左右的办学经费,所以目前高教经费不仅无法提供发展的需要,连维持现有教育活动都难以为继,高教经费已成为高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高教经费由政府单一渠道投资的体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同时由政府一元化投资的体制,包括学生的培养费在内所有高教经费全由政府包下来也不合理,因此,改变政府一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已势在必行。为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教育投资体制,这个新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合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当然也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需求的矛盾仍然突出


    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具体表现在: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一直没有真正兑现,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很低。目前在我国公立学校仍然占绝大多数且国家仍然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的情况下,国家总体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2、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不够科学和规范,且学生资助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按教育成本比例确定学费标准的方法,对所有学生规定统一的学费标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培养成本的差异性,也没有与居民的收入水平相联系,同时与该项改革措施配套的学生的资助制度也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资助的覆盖面不大,资助金额过小,并不能够从根木上解决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的学习和生话费用。


    3、高等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制度安排不尽合理


     我国现行的财政分配关系中.高等教育的财权与事权是分离的,教育经费的预算没有单独立项。一方面政府往往只根据财力状况来进行教育预算而不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经费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财权,教育行政部门就难以发挥拨款手段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也难以扶持高等院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4、高等学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导致培养成本的不必要增高


    如前所述,我国存在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而有限的资源,又有许多花在了与教学科研没有必然关系的方面,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作为以高等教育话动为专门职能的高等学校,不得不承担本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这样就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增加,使得办学效益下降。


    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提高我国教育投资水平,改革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育经费不足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一) 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投资分配机制,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1、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只有事权而无财权的被动局面。将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部门,实现教育经费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改革对高等学校的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拨款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逐步实行基金制,把单一政策参数变成多项政策参数,增强拨款程序中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2、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如开辟为教育服务的多种税种,通过税收的形式向社会其它各界征集教育经费;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以保证政府对教育投人的稳定增长;增加教育国债资金支持教育发展,为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规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 强化校企合作,发展校办产业,缓解教育投资短缺的矛盾


    1、政府要制定鼓励政策支持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不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政府应采用各种积极的扶持、鼓励与促进发展的经济手段来引导、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助学,这也是增加、缓解教育投资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设立各种基金,直接向教育部门提供资助。在西方,一些富有企业和企业家通过设立各种基金会和其它形式向教育事业赞助。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已具备向高校提供资助的条件,应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如税前向社会公益团体捐款等,鼓励一些富裕起来的工商企业和企业家通过设立各种基金等形式,直接向教育提供资助。


    (三) 发展民办教育,完善成本分担机制,积极探索开发民间教育投资的新模式


    1、要重视发展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有利于吸纳民间闲散资金,缓解教育财政紧张,使国家可以在不投钱或少投钱的情况下实现教育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民办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应给民办教育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逐年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比例份额,使其走上健康运行的轨道。


    2、积极发展合作办学,不断拓宽教育投资资金来源。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先国内强化语言和基础知识,后国外学习专业知识及实践,面向新世纪造就国家竞争人才。二是一校两制,即公私合作办学,发展二级学院。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资源优势与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有利于加快形成多元办学主体和多渠道的筹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质量问题。


    (四) 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进一步提高高校规模效益


    1、加快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盘活存量资产,实行大学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多年来国家投资的资产,大力兴办除正规教育之外的各种教育事业。如专业和技能的培训,上岗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设备、仪器、实验室、教室、运动场、礼堂等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从中获取的收益进行再投资,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还可以借鉴国外通过大学互助实行大学资源共享的方式。


    2、实行高校内部管理创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减员增效;改革离退休制度,推行社会和学校共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高校公费医疗制度,实行个人、学校、保险机构共同承担医疗费用制度,以减轻学校负担,增强高校适应社会的能力。


    3、要推动彻底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可以领先于社会实行大胆的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彻底改变学校办社会的局面。


    教育部也特别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加快教育发展,为教育投人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相信,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不久的将来,一个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投资体制必将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经费投人问题一定会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一定会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