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传统文化的九“道”精髓

发布者:dzsw发布时间:2018-09-06浏览次数:94


1、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2、老子——处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3、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荀子——学习之道


  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孙子——韬略之道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


7、管子——教练之道


  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8、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


9、大学——修身之道


  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来源:国学文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