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70周年阅兵、钟南山院士通过视频答‘疫’解惑……作为一名留学生,虽身处海外,但时时能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带给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刘翰霖说。
2018年,带着亲朋的期盼,刘翰霖前往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所知名大学求学。对他而言,异国求学是一次身心都在路上的旅行。4年来,虽然经历了重重考验,但他始终在困难和坚持中磨砺成长,在现实和梦想中寻找未来。
“作为青年留学生,我们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途中学好本领、接力奔跑,牢记祖国对我们的期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不负韶华,强国有我,展现中国当代青年的青春力量。”刘翰霖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青年留学生 刘翰霖
发明大赛打开新天地
说起自己的留学经历,刘翰霖像是打开了话匣子:“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挑战,这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00后的刘翰霖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从小就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上初中时,他喜欢上了发明创造,并痴迷于此。放学回到家就钻进自己房间,上网查资料、买材料、搞发明。
2014年,学校组织参加沈阳市青少年发明创造大赛。刘翰霖发现,人们露营时需要携带蓄电池维持帐篷内的照明,而这种电池携带不便,且电量持续时间短。于是,他发明出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的照明灯,既稳定又节能。
最终,凭借“一种具有环保灯的帐篷”,刘翰霖获得沈阳市青少年发明创造大赛初中组优秀奖。“希望通过自己的小小发明,增强大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刘翰霖说。
这次获奖,为刘翰霖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从此,他更加热爱思考、勤于钻研,尤其关注环保相关议题。
2016年,刘翰霖与几名沈阳的中学生作为“环保达人”,一起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上,他们共同呼吁,为节能环保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环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踏石留痕
2018年,刘翰霖高中毕业,抱着开阔眼界、见见世面的想法,他决定出国留学。
刘翰霖清楚记得,开学第一课拿到教学大纲,里面详细介绍了本学期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作业要求、考试时间等,密密麻麻。4年来,刘翰霖始终坚持勤奋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
初到异国,语言是亟须攻克的难题。置身于纯英语环境,刘翰霖感觉别人语速快,自己发音不标准,词汇量也远远不够。为此,他主动与当地学生交流,努力提升英语能力。
“我原来偏内向,不爱主动跟人打交道。但在求学过程中,要独立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慢慢地,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刘翰霖说。
求学期间,刘翰霖被经济学和统计学深深吸引,如饥似渴地学习相关知识。经常泡在图书馆,很晚才回去。为了写好论文,他大量阅读文献,查找资料,再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缜密论证。虽然不易,但他乐在其中,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尽管学业繁忙,刘翰霖仍把自己的课外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周末,他经常约上三五好友打乒乓球,抑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感受异国风情和文化。
对于求学海外的青年学子来说,吃上一顿地道的家乡菜是件幸福的事。每当想家时,他就喊上几名好友一起涮火锅、包饺子。这既可以慰藉思乡之情,又可以犒劳一下自己的“中国胃”。
刘翰霖还经常邀请外国同学一起聚餐。大家坐在一块,聊美食、谈理想,渐渐地结交了不少朋友,也将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同学。
搏击风雨
疫情改变了刘翰霖的求学节奏。他的学习和生活像被抛入新的时间轴。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减少了,部分导师的“一对一”指导也转为线上,“除了上课和买菜,基本都待在房间不出门。”
疫情带来诸多不便,更让刘翰霖感到友情、亲情的可贵。身在异乡,留学生们抱团互助,建立互助微信群,还组团去超市购买物资,“缺什么东西,在群里说一声,大家一起想办法。”刘翰霖说。
最让他感到暖心的是来自祖国的关怀。大使馆为留学生发放防疫“健康包”,里面有口罩、手套、医用消毒纸巾等紧缺防疫物资。如果留学生遇到困难,还会及时提供各种支持与帮助。刘翰霖觉得,强大祖国的支撑,让留学生感到无比自豪。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而在刘翰霖看来,出国留学就像一盒苦中带甜、甜中有苦的巧克力,咬下一口仔细品味,发现这是人生的味道。
5月初,刘翰霖大学毕业。毕业当天恰逢母亲节,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刘翰霖,第一件事就是与妈妈视频连线:“老妈辛苦了!我在这里会照顾好自己,搏击风雨,早日长成你们期待的雄鹰。”
放下电话,面朝祖国的方向,刘翰霖深深鞠了一躬。
转载:金沙9001cc 以诚为本官网
编辑人:雷安祺